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校园 - 闸坡贫困户曾昭任到茅台镇学酿酒,习得好手艺脱贫致富

闸坡贫困户曾昭任到茅台镇学酿酒,习得好手艺脱贫致富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0年06月28日 编辑:

家庭小酒坊 酿出新生活

■阳江日报记者/刘文婷  

  见习记者/曾宇萍

曾昭任的一天,是从自家酒坊开始的:蒸谷物,察看发酵室温度,制作酒曲……闻着满屋的浓浓酒香,他心里从未有过如此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靠自己的双手,脱贫更踏实。”

今年49岁的曾昭任是海陵试验区闸坡镇石塘村山底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先天视力发育不良,双眼近乎失明,被认定为三级残疾,靠四处打散工每年赚得两三千元。妻子患类风湿,双手关节几乎完全变形,失去劳动能力,每月医药费千余元。夫妻俩育有一子,这个三口之家常年靠着微薄收入和低保、残疾等补助艰难支撑生活。

“这辈子总不能靠救济活下去,我有脑子、有双手,一定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贫困没有把曾昭任打倒,他没有自怨自艾,瘦弱的身体反而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始终思考着如何尽快脱贫。曾昭任的父亲开过酒厂,耳濡目染之下对酿酒有几分了解,于是决定系统学习酿酒技术,靠手艺吃饭。奔着这个目标,他先后到广州和中国第一酒镇贵州茅台镇学习,掌握酱香、浓香、清香、桂花、菊花、三花、大米等七类酒的酿造方法。

2017年,曾昭任向挂点扶贫单位反映自己的脱贫意愿和创业想法,争取到5万元扶贫资金,并从亲朋好友处借来4万余元作为启动资金,购进蒸酒机、蒸饭机、粉碎机、发酵桶、酒缸等设备,拿到相关许可证照,正式开始创业。2018年,闸坡镇白蒲圩新开一家酒坊,贫困户曾昭任摇身当起了老板。

酒坊经营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酒不好卖。曾昭任四处跑销路,坚持做好自己、练好内功。酿酒程序复杂,原料质量、酒曲质量和份量、发酵温度和时长等等,每一个细小环节的把握,都会影响到成品酒的品质和口感。每次从市场买回大米、青稞、高粱,曾昭任和妻子认真筛选多遍,用好粮造好酒,还自制酒曲,注意调节发酵温度,事无巨细,精益求精。他酿的酒,邻里无一不说好喝。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亲戚朋友的口口相传下,曾昭任酿的酒销售到阳江周边的茂名、江门等市,甚至卖到了山东等地,客户不断,生意愈发红火。如今,酒坊每月产酒量约2000公斤,月纯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曾昭任不仅把借的钱还清了,还将儿子送去广州读中专,家里添置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用每一个今天超越昨天。”“停下休息的时候,别忘了他人还在前进。”……酒坊的墙壁上贴满了励志名言,这些是曾昭任从一贫如洗走到今天的精神动力,也是他教育儿子自立自强的方式之一。指着厅里10多个密封酒缸,他乐呵呵地说:“酒不愁卖,其中一缸桂花酒和一缸八珍酒被一位闸坡客人预定了。”

占地不到6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房里,曾昭任书写着事业和家庭双丰收图景。他向记者介绍未来打算:注册商标,做好包装,加大推广,打造自己的品牌,支持儿子完成学业,继续带妻子寻医看病,过好生活。


上一主题 : 高校毕业季:每一个梦想和选择都值得尊重

下一主题 : 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凸显世界文学坐标中的中国经验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