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送父母进养老院,就是不孝吗?

送父母进养老院,就是不孝吗?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3年10月23日 编辑:

生命如长河,川流不息,长者迎来人生的晚秋。老龄化如列车呼啸而来,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着如何照顾老人的问题。过去,许多人谈养老院色变,很多老人宁愿独居也不愿意进养老院。而现在,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老一辈和年轻人观念撞击等原因,一些家庭选择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如何写好从“养老”到“享老”这份答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的幸福,是民生画卷上不可或缺的一角。不仅子女应当给予长者更多关怀,养老院更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心,点亮养老院老人的“心灯”。重阳节来临之际,记者实地探访我市多家养老院,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真实情况,并与老人们深入对话交流。对于养老院养老,他们怎么看?怎么说?让我们一起听听。

探访

高龄失能老人

从拒绝到喜欢上新的生活

什么样的家庭会选择把老人送养老院养老?带着这一疑问,记者日前来到位于阳东区北惯镇的康元养老北惯分院寻找答案。

10月19日上午9时许,骤雨初歇,记者来到北惯分院时,正在房门口休憩的方奶奶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方奶奶今年已是92岁高龄,虽然满头银发,但神采奕奕。几句寒暄之后,她向记者说起自己的故事——方奶奶育有一儿两女,原先自己住在周边村子里,儿女时不时会来家中探望。却不料想,这样平静的日子因为两个月前的一次意外摔倒打破了,方奶奶因骨折进医院做手术,之后她失去了独自行走的能力。这意味着,方奶奶的生活不能自理了。

“儿女没时间和精力照料我,再三合计,他们决定把我送进养老院。”经过在养老院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她已经可以下床小范围走动。尽管得到精细的照护,吃穿不愁,看病不难,身体状况也日益好转,但在方奶奶的内心深处,她还是盼着回家,或者和子女一起生活。“每次儿女来给我送汤,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治好腿,能和以前一样行走自如,这样我的孩子就会来接我回家了。”方奶奶说。

北惯分院院长叶青介绍,目前该养老院共有50名老人入住,除特困人员以外,大部分入住养老院的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还有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失能失智老人。由于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考虑老人独自在家孤单和安全问题;或因为老人患有基础疾病,子女担心突发病救治不及时,所以让老人住进养老院。阳江市养老院的情况亦是如此,该院护理部部长梁建英表示,许多老人刚到养老院的时候,都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需要有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适应期。

每天早晨起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整理内务、完成各项身体基础检查,早餐过后活动关节或晒太阳,午餐前和老伙伴或护工们聊聊天,午觉睡醒后参加老年活动,晚上睡觉前看看书……今年是谢红入住市养老院的第四个年头,相比刚来时的排斥、厌恶,90岁的谢红已经习惯了养老院的生活。

“儿女都在外地,儿子要带孙子,女儿忙于工作,早些年我一个人住在家里,不小心摔倒好几次,由于无人在身边看护,子女决定把我送到养老院。”谢红说,一开始子女提议到养老院养老时,她是不同意的,做了好几天思想工作,她才答应来养老院住几天“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让谢红找到了温暖的感觉,喜欢上了养老院的生活。“这里吃穿用住都有保障,有人陪我说话、有人关心,还能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结交朋友,也常常有志愿者来探望。虽然心里仍然惦记着孩子们,但我不再感到孤独了。”谢红说。

声音

养老院不是“孤老院”

进不进院要尊重老人意愿

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在运营各类养老机构共有88家,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约4000人。与2020年相比,全市增加了6家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由10121张增至11205张,护理型床位数由3857张增至6208张。随着老龄化趋势到来,“将父母送到养老院养老”成为一种现实选择。然而,这个话题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舆论风潮:在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中,很多人认为晚年去养老院养老,就意味着变成了孤寡老人、子女不孝。另一方面,又有人认为养老院有专业的护理团队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保障老人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顺?53岁的燕姨认为,送养老院和不孝不能划等号,最重要的是给老人心理慰藉和关键时刻的陪伴。“去年,我的孙子刚刚出生。同一时间,我在河南老家的妈妈身患重病,在照顾孙子和妈妈之间,远嫁阳江的我回到河南,选择贴身照顾妈妈。”燕姨认为,父母养她小,她要养父母老,作为长姐,照顾母亲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会成为她一辈子的遗憾。燕姨的做法,得到了儿子和儿媳的理解,在燕姨回老家照顾妈妈的那段时间,儿子和儿媳克服了困难照顾新生儿。

膝下承欢虽好,但也要正视年轻人工作养家的压力。属于双职工家庭的80后李女士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已经退休。家中两名劳动力,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承担起赡养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共8个老人的责任。李女士认为,把父母送养老院的问题不能“一刀切”,需要从多个角度权衡。到了面对父母养老的年纪,大多数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有时候真的是分身乏术,难以照顾周全,把老人独自留在家中,总是担心出现意外不能及时发现并送医。“如果老人在家中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且经常感到孤独,不如送去养老院,养老院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和说话作伴的人,或许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李女士说,如果家中老人愿意,她会选择一家资质高的养老院,把父母送去养老。

养老院并不是“孤老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不论是让老人居家养老,还是送到养老院养老,须以尊重老人自身意愿为前提,让老人安享晚年,才是最大的孝心。“愿不愿意去养老院、接受什么样的养老方式,这些问题应该多听听老人的声音。”90后冯先生表示,尽管有些老人体谅儿女的不易,主动要求到养老院养老,但子女不能把养老的责任全部交给养老院。衣食无忧之外,做儿女的更要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应该多抽空看望老人,给予老人关爱和关怀。

思考

“养老”变“享老”

养老院如何交出暖心答卷

让“养老”变成“享老”,是老龄化社会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我市多家养老院结合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整合资源、主动转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能力,为老人提供更加丰富的医养、康养服务。

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今年3月,阳东区北惯镇敬老院推行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试点工作,第三方机构康元养老服务公司入驻养老院以来,院内外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仅配备了集内科、中医科、医学检验室、康复医学科、中心药房于一体的医护中心,还让老人养老变得“智能”起来。记者日前走进该养老院的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看到,院长叶青正熟练操作智慧社区居家服务运营平台,老人的日常护理服务、关键数据、生命体征、餐食和活动管理等信息在屏幕上一目了然。“通过智慧社区居家服务运营平台,可以即时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针对老人健康体检、夜间看护、跌倒检测、卫生间、防走失等7个场景,该平台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叶青介绍,家属还能在APP上实时了解老人在院情况,并向养老院反馈意见建议。

阳江市养老院护理部部长梁建英从事养老工作20年,护理经验丰富,深受老人欢迎。她认为,养老院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于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精神慰藉,让老人感受到体贴和被尊重。为了提升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养老院在引导老人参与文化和公共活动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流金岁月”怀旧电影观赏、手指舞、长者音乐台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高度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定期安排社工为老人做心理辅导。养老院里经常笑声不断,俨然老人们的一方乐土。

镇街敬老院也在积极完善设备设施,做好人性化服务。如江城区白沙敬老院今年打造了老人活动中心,将引入桌球、乒乓球、老年健身器材等,丰富老人的活动。金郊颐养院则正在探索开设“日照中心”老人居家服务新模式,老人白天可以在养老院吃饭、娱乐,晚上可以回家和家人共享天伦。

■延伸阅读

社区养老,

让老人拥有专属“养老圈”

老年人对养老院养老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但在众多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仍占主流。如何让老人在家居住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江城区城南街道的做法是,将眼光放在解决老人的“一餐饭”问题上,和爱心企业联合打造正凡长者饭堂,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种类多、营养足、品质高的“热乎饭”。城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会定期分批次给辖区内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至今共为符合条件的老人体检2650人次。

城北街道建设社区则以打造老年人活动中心“答题”, 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互融合,把社区打造成宜居养老之地。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来,老年人活动中心受到了社区周边适龄老人的欢迎。10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建设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棋牌室看到,老爷爷老奶奶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扑克牌;来到活动室,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几名老人正在打乒乓球,他们两两组队,一来一回,围观的老人拍手叫好。“我住在附近小区,经常来这里打乒乓球。”58岁的退休老人蓝阿姨说,孙子上幼儿园后,她的空闲时间多了起来,这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便成为她消遣时间的好去处,不仅能锻炼身体,还组建了适合自己的“老年圈子”,平时家里没人的时候,她也能找到“聊天搭子”。

城北街道金坪社区在“社区养老”服务上同样亮出实招。社区利用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舞蹈公益课堂、爱心义诊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长者活动,并引进专业家政服务打造“家政进社区”示范点,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家政服务和家政服务类技能培训。有意愿的老人可以通过技能培训讲座学习新技能,老人的子女也可以免费学习到照护老人的专业技能。

居家适老“小改造”,也是承托起老年幸福生活的重要支点。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从2021年开始,我市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已完成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1020户。我市已建成4个县级特困人员供养设施,34个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下一步,将加强资金投入,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进行养老设施改造,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策划/杨国华    ■ 统筹/黄   庆

■ 撰文/盘聪颖    ■ 摄影/陈建华  石阳劳


上一主题 : “没有书记提醒,我们可能被冲走了”

下一主题 : 暖心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