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文化+管理”点亮老街“夜经济”

“文化+管理”点亮老街“夜经济”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3年08月24日 编辑:

马 冯

漠江快评

西濑璀璨灯火,引来游人如织。8月20日至22日,“情满漠阳·相约七夕”2023年阳江(江城)七夕主题系列活动在江城区西濑风情景区举办。在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七夕节日里,十项异彩纷呈的活动,以全新方式打开江城老街区“夜经济”。陪一家人,逛几条街,赏一条河,看多场秀,淘各种摊,古风叠加现代韵味的西濑风情景区,实现华丽“转身”再出“圈”,“活”起来、“火”起来,繁华街市让人想起苏轼笔下的“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和辛弃疾笔下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夜间经济”。目前,不少地方结合城市特质开展一系列探索,推出各具特色的“夜经济”模式,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长沙的“越夜越长沙”、武汉的“木兰不夜城”、南京的“夜之金陵”、苏州的“姑苏八点半”、杭州的“忆江南·夜杭州”……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展现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带动群众消费需求,聚拢了人气财气“烟火气”。

文化建基,夜色搭台,经济唱戏。据《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有关数据显示,部分夜经济繁荣度指数靠前的新一线城市稳居第一纵队,原因之一在于把发展夜间经济与当地饮食、民俗、节庆等文化根脉深度融合起来,坚持文旅融合、重视保持口碑、努力维持热度,绽放了“夜经济”新魅力。

西濑“出圈”的背后,其实也是“面子”与“里子”的交融。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路面铺设、旧房改造、景观平台搭建……老街由此亮化、绿化、美化,有了好看的“面子”,也就有了人、文“流量”,进而沉淀“留量”。从“里子”上看,则是历史文脉拧住了阳江市民的老城情结。西濑社区依偎漠阳江,天生水乡风情,更有疍家文化、造船文化、龙舟文化融汇。江城区基于西濑“里子”做好“面子”匹配,丰富了“夜经济”产品供给,打造“夜游、夜景、夜秀、夜市”的产品链条,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便水到渠成了。

让老街区“夜经济”保持“热度”,不仅是经济课题,更是管理考题。首先,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增加“夜读”“夜体”。以南恩路片区、太傅路片区建设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契机,依托本土文物古建和阳江风筝、阳江漆艺、阳江小刀、阳江太极拳、逆水赛龙舟等非遗资源,深挖猪肠碌、凉果、糖鸡等饮食文化,设立传统工艺品展览、销售场所和鼍城历史文化的阅读打卡点,打造“吸睛”又“吸金”的沉浸式体验模式,同时引入直播经济,让“夜经济”线上线下“燃起来”。逢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举办夜间文化、旅游、观赏等各类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其次,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健全夜间标识体系,加强对夜间消费产品、服务质量、价格的监管,营造开放、有序、活跃的夜间经济环境。适时疏导车流、人流,完善停车场所设置,推动“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老城区活力四射的“夜经济”是阳江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缩影。我们要不断发掘城市文化内核,做好合理性规划、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打造“本地人常去、外地游客必去”的老城区打卡地,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开辟新赛道。


上一主题 : 公共场所应先满足绝大多数群众需求

下一主题 : 杜绝校车及驾驶人“带病”上路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