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的『三向奔赴』

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的『三向奔赴』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3年04月20日 编辑:

党建是一切工作的“根”和“魂”,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联建共建、聚力合力、共享共赢,逐渐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近年来,阳东区委通过深度调研、先行先试,从理论走向实践,孵化出一种新型结对共建平台载体——“三共建”模式。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中心共识,机关、两新、农村三类党组织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农民谋利、促农业增效,在广阔的乡村舞台上演了一场以心换心的“三向奔赴”。

东平镇允泊村与中广核签订共建协议。      李向东 摄

起源

破解基层“同频”难

2021年12月,阳东区委部署开展乡村振兴“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工作。但实际上,这条党建共建良策“诞生”的时间节点要比这早得多……

“三共建,是我在驻村工作时萌发的一个想法。当时我们帮村里引入了各种资源,包括外部力量和资金,但总感觉有一个问题,就是各方没有把思路统一到一个轨道上,在自己的频道里各说各的。”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回忆道。

2016年,时任广东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一处副处长的李坤主动请缨到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遇到村民和外部资源“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后,他开始思考如何“破题”。将村里和帮扶企业的想法、资源、需求一一梳理过后,他决定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由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作为“第三方”,把大家紧密有效地融为一体,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效对接。

“举例来说,当时下屯村孤寡老人多,我们想帮村里建立颐养院,但还缺各种配套设施。村里想直接买新家具,苦于没钱,刚好一家银行有些单位清退的物资。”为此,李坤协调银行定向捐赠一批旧家具,并在上面篆刻银行名称,既起到了宣传企业的效果,也很好地解决了村里老人的安居难题。

为双方首次“牵线”成功后,遇到村里一些优质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李坤便二度“做媒”,让村民向银行饭堂长期定向供应食材。一个个生动实例让他认识到:“第三方”介入后,外部的资源、力量、智慧有了施展的舞台,也让村里面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项目、管理、党建等工作“一盘棋”激活,最终实现了互惠双赢。

2020年11月,李坤来到阳东工作,结合区里此前做的深调研,“三共建”模式规划蓝图日益清晰,逐步上升到全区重点工作战略高度。2021年12月,阳东区委组织部出台《阳江市阳东区乡村振兴“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活动工作方案 (试行)》,鼓励机关、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到行政村党组织进行“双报到”,明确了三类党组织教育培训资源“五共享”、组织生活“六共同”等机制。

为具体化实施,方案提出抓好共建共享的“十个一”行动,即每年至少集中过一次组织生活、慰问一次党员群众、帮扶一批困难家庭、资助一批困难学生、办好一件民生实事、开展一次文体活动、吸纳推荐一批就业、实施一个产业项目、建设一项公益设施、交易一批生活物资。

   ←塘坪镇双麻村养殖的湖羊。

     ↑塘坪镇的鸵鸟养殖场。

实践

产业振兴涌先锋

“利用省民政厅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力量,我们引进了许多企业、协会和爱心志愿者的力量,找准地方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塘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赤岗村成功盘活村集体600平方米闲置厂房和1000平方米闲置空地,引进鸵鸟养殖产业项目;马尾村成功打造220多亩“藤香王”红薯种植产业基地,2022年产值超80万元;双麻村以“村经济联合社+企业+农户”模式,成功运营湖羊养殖项目。

截至目前,塘坪镇下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党组织与广东食品医药行业联合党委下属17个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同时与11个区直机关党组织和17个阳东区“两新”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去年至今,三类党组织共建成功打造集体经济产业项目5个,每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入增加8万元以上。上述负责人补充说,通过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面对面”活动交流碰撞集体智慧,下一步,塘坪镇计划打造湖羊小镇,共建单位将助力提供母羊种苗、养殖技术和解决销路。

东平镇允泊村毗邻阳江核电基地,与中广核集团党委共建后,村里成立了“阳江允兴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承接核电基地周边道路清扫、绿化维护等业务,2022年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16名村民员工每人年收入增近4万元。东平镇瓦北村党总支与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化共建,成立村企“阳江瓦北旭辉清洁服务有限公司”,承接保洁、园林绿化等业务,2022年为瓦北村集体创收20万元,9名村民员工每人年收入增加4万元。

那龙镇推动党建引领亨垌村“耕地银行”试点工作,实施“耕地银行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吸纳“三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耕地银行”的“兼职委员”,定期共商共建事项。打造“耕地银行指挥部”,组织“三共建”党员勤报到、常下乡。同时建立“三个一”机制,落实每季度提一个好建议、做一次志愿服务、办一件好事。联合“三共建”党组织将“耕地银行”的耕地纳入监管,科学评估、高效盘活、合规运营,整合亨垌村内的 3000 余亩闲散土地,开发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种植项目,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0多人就业,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万多元,让乡村振兴接“地”气、闲置土地有“钱”途。

生动实践远不止一二……今年3月31日,聚焦“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一场以赛促学、创先争优的乡村振兴擂台赛在阳东区委会堂上演。来自阳东区11个镇15条行政村的入围案例共建单位代表总结启示、PK成效,决出了“三共建”十大优秀实践案例。阳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宣传推广一批可复制借鉴的优秀经典案例,鼓励带动各村学习汲取先进经验,打造、衍生出更多的先进标杆。

本质

让各方资源汇聚

2021年12月开始,围绕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阳东区积极开展“三共建”工作,以党建引领搭建“议事、服务、发展”三大平台,推动全区91个机关党组织、198个两新组织党组织、157个行政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时代命题前凝心聚力、融合共建。

共建春风吹又生。“一年多来,我们调动各类资源下沉农村、推动各方力量服务农民、引领各项生产要素发展农业,科学地回答了资源之问、思路之问、责任之问、本领之问。”阳东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友娣介绍,“三共建”模式的提出和践行,解决了一批推进乡村振兴的“拦路虎”,包括农村资源不足、干部思路不宽、单位责任不清、发展本领不强等问题。

谢友娣表示,每个村都存在共性和特殊性,“三共建”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乡村的“个性”,大家齐心协力找到“振兴密码”。通过着眼于机关党组织的政策导向优势、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经营管理和资金优势、农村党组织的资源资产和人力优势,“三共建”模式化三方优势为一个发力点,这个突破口可以是政策、是资金、是项目、是人才、是信息等等。

比如,大八镇茅塘村在共建单位的引导下,试点成立了绿色白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打造“大八瓜咸”品牌;邮政阳江分公司在“邮乐购”平台上线北惯镇彭村村农副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大沟镇徐赤村与共建单位搭建平台,依托专业合作社,解决了3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截至今年3月,阳东区157对结对党组织已开展超过700余次“三共建”主题活动,共计3600多人次机关党员干部、1000多人次“两新”组织党员、6200多人次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振兴大小事,解决了一大批基层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齐发力,有力的出力,有计的献计,握指成拳才更有合力、更有威力。”谢友娣说,“三共建”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因地制宜推动三类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各方的资源充分涌流,激荡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未来

诚心共建引蝶变

“三共建”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抢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这成为阳东区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的新命题。

“最根本的一点是,村党组织一定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把一些好的资源拿出来,把需求有效地提出来。”李坤回忆,自己驻村时曾遇到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希望定期为村民举办小活动,为老人理理发、办午餐会。村里开始不以为然,但工作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点,于是主动为志愿队提供场地和动员服务。数次活动后,志愿队将村里的良好风气带动起来,一些老人、小孩和中年人组成村级志愿者服务队。随着志愿队与村里感情不断增进,也为村里引进更多外部资源,助力开发文旅景点。这便充分说明了:“你有诚心,别人自然能感受到诚意。”

“各方要合力将三方共建做成‘N’方多元共建”。李坤补充说,机关党组织作为第三方载体,要当好推进农村和企业对接的“服务员”。目前,区委组织部为每条行政村都配备了至少一个机关党组织,但各村应不囿于“规定动作”,要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利用周边力量,开拓创新“自选动作”,不断拓展“三共建”平台的各方力量。特别是两新组织,即社会力量这一块提倡“多多益善”,包括在外乡贤,大学生、创业人员等新生力量都可以盘活。

谢友娣介绍,“三共建”实行一年多以来,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回头看,做“人”的工作是最关键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功能定位于服务企业发展、保护员工权益、参与社会治理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目前,在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如何进一步拓展“三共建”的广度和深度,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众人拾柴火焰高。下一步,阳东区将继续用“软性”利好吸引更多企业进场,包括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企业荣誉感、助力企业品牌推广、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提供项目和平台支撑等,为打造乡村振兴新发展路径开辟更多可能性,激励基层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方向蝶变。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思想的解放尤为关键。”谢友娣补充说,三类党组织要主动求变、积极谋划,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顺势而为、做大做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牌”,持续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把品牌意识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领航员” 三农工作“强心针”

阳东区是农业大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更是汇聚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人才扎根基层,涌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创新创业基层故事。阳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谓有基础、有活力、有保障、有先机。

在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阳东区党委政府强化“红色旗帜”引领示范作用,以高站位、广范围、强力度,推出“机关·两新·农村”三类党组织共建机制,让一切外部优质资源、人力深度融入乡村内核。

“三共建”模式,是阳东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的重要抓手。

加强党建共建,无疑为阳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无论是议事、服务、发展,各方都统一航向,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实际贡献。

在走访田间地头时,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三共建”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让农村一线的优质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区、镇、村干部共同打造优质的基层营商环境,顺利引进适合当地实际、发展前景可期的各种产业项目,形成了“农民有事干、土地不丢荒、集体有分红”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补齐了发展短板,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种好模式,值得更大范围地推广、深化、探索。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许倩

图片/阳东区委组织部供图

      (除署名外)


上一主题 : 人人参与严防电信网络诈骗

下一主题 : 大胆贼人用带钩长杆专“钓”手机钱包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