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影像 - “渔村兄弟”边赶海边追梦

“渔村兄弟”边赶海边追梦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9年03月27日 编辑: 利岚清

“渔村兄弟”在海陵岛直播赶海挖海螺。 谭文强 摄

“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海陵岛,大家看我身后的海水,很蓝对不对?海陵岛在广东阳江市,是全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哦……”一个头戴疍家帽的小伙子站在海岸边,一边提着小桶搜寻虾蟹的踪迹,一边拿着手机跟直播平台上的粉丝热情互动。短短几分钟,直播间里的观众蹭蹭地涨到了6000多人。他的搭档则在一旁用相机将他赶海的过程拍摄下来。

这两个小伙子就是“渔村兄弟”自媒体号的创始人施学璋和陈锡涛,他们发布了大量与阳江美景、美食、海洋文化相关的视频,凭着真实、有趣的风格在今日头条、百度、哔哩哔哩等平台上俘获了20多万粉丝。

因缘际会,“渔村兄弟”组合诞生

2017年,24岁的施学璋从技校毕业,回到阳江红五月农场搞养殖,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同时,他在今日头条上注册了一个名为“农人村小二”的自媒体账号,把自己在果园里种荔枝、焗窑鸡等的生活片段拍下来上传到平台上。

这一年,27岁的陈锡涛却经历着自己的人生迷茫期。大学毕业之后的四年里,他辗转广州、上海、深圳等地,先后涉足培训、电子烟销售、营销社群等行业。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奔波忙碌,内心幸福感却寥寥,走过的地方越多,陈锡涛越思念故乡的风土人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锡涛在手机上看到一条做泥焗鸡的短视频,用阳江话进行解说,阅读量达到了98万。他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给这条视频的创作人发了私信。

这条视频的创作人正是施学璋。“后来聊天发现,大家都是阳东塘围人,而且都喜欢阳江美食和户外活动,于是聊得很开心。我们的相遇真的是缘分。”陈锡涛回忆道。随着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厌倦了在外漂泊的陈锡涛终于决定回乡和施学璋一起做自媒体。

去年11月,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两人商量将推广阳江文化作为自媒体传播的目标,原来的账号更名为“渔村兄弟”,陈锡涛外号“村长”,施学璋外号“小二哥”。

自己建房,构筑海岛田园梦

“渔村兄弟”组合成立后,陈锡涛和施学璋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阳江的美景、美食、独特的生活方式等充满吸引力的元素融合到自己的自媒体视频中。最终,他们想到了建一座海岛小院,既可以当作他们的自媒体工作室,也可以开放给其他朋友做共享厨房和共享院子。

他们开着摩托车,转遍了海陵岛上的每一条村子,终于在岭脚村发现了合适的小院基地。租下房子之后,陈锡涛和施学璋买来沙子、砖头、水泥,正式开启了房屋改造计划。白天,他们一边和泥浆、搬砖、砌墙,一边将工作的过程拍摄下来。晚上,两人在院子里做饭,同时进行手机直播,跟网友们分享毛蛤、钉螺等各类海鲜的做法。回到住所后,施学璋负责剪辑视频,陈锡涛负责回复粉丝留言和评论,经常深夜才能休息。

在他们的用心经营下,今日头条平台上的粉丝迅速由8万增长到了13万。然而,对于这两兄弟的举动,周围的村民大多不太理解,连陈锡涛的母亲也颇感忧虑,担心儿子“回乡当农民,之前的书都白读了”。望着母亲深锁的眉头,陈锡涛一次次耐心地解释这个新兴行业跟传统的农民不一样,这才慢慢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我觉得回乡的决定是对的。虽然每天要做的事情并不比之前少,但是我感觉做回了自己。”陈锡涛说。

直播赶海,推广阳江特色文化

“大家好,我是小二,现在退潮了,我和‘村长’来北极湾这边捡贝壳……”施学璋纯朴而又极富感染力的笑容出现在直播屏幕上。他的肤色因为长期的户外活动而变得黝黑,普通话也带着明显的广东口音,但是这并不影响粉丝对他的喜爱,反而有很多粉丝觉得他“亲切、接地气”。直播开始后,进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7分钟后直播间已经有3000多人,点赞数2000多个。

直播赶海是“渔村兄弟”每周的保留项目。一台手机,一个领夹麦克风就是他们直播的全部工具,而海陵岛的碧海蓝天则是他们直播间的天然背景。陈锡涛和施学璋希望通过赶海直播吸引到各地的人更多地关注到这个美丽的海岛,拉动海陵岛淡季的旅游增长。

今年春节期间,有4位香港的粉丝专程来到海陵岛探望“村长”和“小二哥”。陈锡涛和施学璋热情地带他们到大角湾游玩,请他们吃海鲜,并向他们介绍阳江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几天后,一行人依依惜别,约定下次再聚。“漂亮的景色很多地方都有,难得的是旅游过程中的人情味。我们愿意带着各地的朋友深度游玩海陵岛,也期望带动更多人跟我们一起推广阳江文化。”陈锡涛说。

下一步,陈锡涛和施学璋打算邀请全国各地的网红主播和视频创作者来海陵岛游玩,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平台互推关系,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阳江,理解阳江,爱上阳江。■ 本报记者/李景仪 戴雨桥


上一主题 : 阳春三甲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下一主题 : 北湖公园脱胎换骨颜值大升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