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影像 - 居民饮水变化映照时代不断发展

居民饮水变化映照时代不断发展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8年12月20日 编辑: 利岚清

PJPG000105314522.JPG

漠江自来水厂是市区饮用水的主要供应源。梁文栋 摄

市区南恩路横石街一处不显眼的角落,有一口井外表朴素无华,却有着满满的历史厚重感,沉淀了一代人的饮水记忆。

回忆起往事,横石街的老街坊谭伯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谭伯1949年出生,自小就在横石街生活,母亲每日几趟到井边挑水的身影,成为他少年时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一个大瓦缸,人们从井里打水回来就用瓦缸盛放着,这是一家老少生活用水唯一的倚赖。瓦缸用了一段时间后,缸底和内壁就会淤积一层滑腻的污垢,主妇们需要定期清洗瓦缸。

一口约3米深的井,要长期满足附近几百人的用水需求,显然太吃力了。每到秋冬季节,井水常常干涸,人们就要到更远的河边挑水。

1969年,当时阳江县委、县政府在省政府支持下,选定在北山建设阳江第一个自来水厂。1970年,阳江县北山自来水厂建成并投产,日供水能力为3200吨。从此,阳江城区居民结束了长期饮用井水和河水的历史。不过,当时供水管道并不能铺设到家家户户,自来水只能供应到街。同年,北门街渔州路水站、东花水站、横石街水站、红卫水站、苏屋街水站等52个售水站相继建成营业。

那年月,大家用的桶基本是木桶和铁桶,桶的大小和形状也都差不多,水厂规定每担水一分钱。谭伯清楚地记得,早上和中午是售水站最繁忙的时间,总是有七八担桶在等着装自来水。虽然有了自来水,刚开始仍有不少居民挑井水配合着用。谭伯回忆道:“每天至少要挑3担水,挑来的水主要用来洗菜、煮饭,一点都不敢浪费。”取水不易,直接导致人们生产和生活不便。除了个别用户和单位,居民以到水站买水和挑井水的用水方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饮水条件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住在华恩里的张伯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阳江的街头巷尾逐渐出现凉茶铺和开水铺。不少居民嫌用柴火烧开水麻烦,而且水也要从售水站挑回家里,宁愿花一角钱到开水铺买一壶开水。“买开水咯,装两壶!”买开水的事情一般落到各家半大孩子的身上,提着水壶的学生便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街景元素。

1980年,江门市政府拨款50万元,把原日产能力只有3200吨的阳江县北山自来水厂扩建为15000吨,自来水开始从街道普及到家庭。张伯家所在的华恩里,20多户居民聚在一起商议,筹资将自来水管道接进各家各户。“那之后,家里用水,再也不用靠着一条扁担和两个木桶了!”在家里就能饮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之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1984年,相当一部分城区居民已经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谭伯家在原址修建新房后,也首次接入自来水管道,饮水条件自此翻开了一个新篇章。由于越来越多居民家里安装了自来水,售水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自来水基本称得上是城市生活的代名词,在农村群众眼里尚是奢望。不少农村群众不仅要承受取水时肩挑手提的劳累,还要面临淡水长期匮乏的困境。时任阳江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的李国水清楚地记得,1991年,我市首条农村供水工程即对岸供水工程完工通水。而在这之前,每年到了冬季寒潮来临时,对岸的群众基本只能饮用从河里挑来的咸水。如果想要喝上淡水,就要走路到约5公里外的岗列木赉市场附近挑水。

相比对岸,闸坡有着较丰富的井水和山塘水,刚开始基本可以满足群众的用水需求。后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不断增加,闸坡的群众陷入到不得不饮用咸水的境遇。1992年8月9日,长达48公里的江闸供水工程正式完工通水。那天,闸坡群众欢欣鼓舞,喜笑颜开。一名80多岁的老大娘,拿着自来水管往桶里注入自来水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之后,越来越多农村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与此同时,我市供水能力越来越强,供水范围越来越广。历史发展到今天,市水务集团日设计供水能力达36万吨,DN75mm以上供水管道达920公里,供水人口约65万,用户达14万,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断追求更高的饮用水品质。市民李先生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阳江开始出现矿泉水,因为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矿泉水一度备受追捧,当时本土品牌“粤宝”矿泉水更是风靡大街小巷。到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部分市民家里开始购入饮水机,然后在饮水机上方接入桶装水。

“那时候,能买饮水机说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随后几年间,饮水机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桶装水也不再是单一的矿泉水,人们可以任意选择纯净水、山泉水、活化水等饮用水。再之后,饮水机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地方安装了直饮水机,人们无需购买桶装水便可饮用通过多级净化的自来水。

从喝井水、河水到用上自来水,从“喝上水”到“喝好水”……城乡居民饮用水的历史跨越,虽只是40年来改革开放成果中的沧海一粟,却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巨变,感受到幸福指数的提升,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李柳枝


上一主题 : 市放生文化协会:放生鱼苗6万多尾

下一主题 : 阳江首家镇级篮球馆落成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