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影像 - ​漫漫乡邮路 浓浓鸿雁情 | 改革开放40年·身边变迁

​漫漫乡邮路 浓浓鸿雁情 | 改革开放40年·身边变迁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8年12月06日 编辑: 利岚清

PJPG000105267822.JPG

上图:褶刘洁骑着载满报纸、信件和包裹的摩托车,飞驰在乡村邮路上。梁文栋 摄

40年前,欧可荣是初踏乡间邮路的寂寞送信人;25年前,盘世标是骑着摩托车奔走在10多个行政村的邮递员;去年,褶刘洁接过前辈的衣钵,成为骑行在乡邮路上的女邮递员。40载光阴,三代新老邮递员传承接力,把青春和希望交付给阳东区大八镇深山里的乡邮路,也见证了一条条路、一个个村的蝶变。

早上10点左右,从市区过来的邮车到了大八投递部。邮递员叶其运、褶刘洁熟练地把两大袋邮包从邮车上扛下来,在投递部的屋子里分拣报纸、信件和包裹,把属于自己线路的邮件装上摩托车就出发了……现在村村通了公路,摩托车基本可以开到家门口。

然而,在40年前,邮递员欧可荣干同样的工作,条件要比现在艰苦许多。那时候,大八辖区山高路远,信息闭塞,很多条自然村还未通公路。邮政,曾经一度是大八人民了解山外世界的唯一窗口。

当时,欧可荣和另外两名邮递员负责大八镇邮件派送工作。“每天早上6点多从大八镇骑自行车到塘坪镇,等待客车运来邮包。”欧可荣说,那个年代,邮包都是通过客车托运的,只有人等车,没有车等人,所以每天要早早去路边过往站点等候。邮包通常放在车顶,欧可荣要自己爬上去取下来,搭在自行车尾座上,再运回大八投递部。

把信函报刊分拣好,欧可荣骑着自行车驮着邮包,从镇街出发,按照自己设定的环形线路进村挨家挨户派送,每天骑行40多公里,投送完基本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中午饭通常都是在路上解决,有时在热心村民招呼下,喝一碗白粥就算是吃过午饭了。

1996年,欧可荣退休了。34年来,他骑坏了6辆自行车,行驶里程超过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送出去的书信报刊不计其数。

在欧可荣退休前,“70后”盘世标进入大八投递部工作,头两年他也是靠骑自行车送邮件。1993年,他自掏腰包花9000元购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从此,“跌宕”的小道变成了坦途,“繁琐”的派送变得轻松了。

“上世纪90年代,走马坪村还没有通公路,8公里长的陡峭山路,骑自行车兼步行要耗费2个小时,有时为了送一封信,来回要花4个小时。” 盘世标说,直到2000年以后,该村通了公路,骑摩托车进去只要20多分钟。

送邮25年,盘世标已换了4辆摩托车,滚滚的车轮下见证了大八这条乡邮路的变化。

对于乡邮路的发展变迁,在邮政部门工作了35年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阳东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参深有体会。他回忆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邮件还是通过客车托运的;八十年代以后,邮电系统才有了专属邮车,但也只是一些小货车和三轮车;到了九十年代,邮车升级为中型货车。邮路也从步行投递转变成自行车投递,再到现在的摩托车和电动车投递。

“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变化太大了。”杨参说,过去,邮政窗口只能寄信、寄包裹,业务也仅限于“函(信函)、包(包裹)、汇(汇票)、发(发行报刊)”,现在拓展增加了金融、证券、保险以及电商业务,还有代缴水电费和税费、代办车驾管业务等便民服务。1998年邮电分营时,阳东分公司总收入只有约300万元。2018年,阳东分公司预计总收入约为9000万元,20年增长了30倍。

现在,接替盘世标工作的是一名“80后”的女邮递员褶刘洁。褶刘洁是阳东区仅有的两名女邮递员之一,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拿自己当女人,她每天骑着一辆标志着“中国邮政”的男装摩托车,驮着沉甸甸的邮包,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穿行,轻车熟路。

“80后”的她曾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在深圳打工数年,背井离乡,每天加班加点,一个月也只有3000多元工资。长期在流水线上机械地工作,她没有一点成就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去年5月,她通过招聘成为大八投递部一名邮递员,负责珠环、走马坪村等11条村的投递工作。

褶刘洁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她每个月到手也有3000多元,而且能陪在丈夫和孩子身边,幸福感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而且,因为她的工作,架起了偏远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桥梁,看到村民收到信件或包裹时开心的样子,褶刘洁对这份工作也越来越有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函等传统邮政业务逐步萎缩,包裹业务却迅猛增长。褶刘洁每天要送五六十个包裹,这在城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山多地广人稀的农村,每送一个包裹,都要走上好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的路程。

褶刘洁告诉记者,虽然现在通讯发达了,已经很少有人写书信了,但是有时候会有一些从监狱里寄出的特殊书信,这些信件她一定会亲自交到收信人手中。她明白,对于这些特殊家庭,“家书抵万金”,这可能是他们亲人之间唯一的联系纽带了。

褶刘洁说,农村一些养殖户还坚持订阅种养技术的专业报刊,这是他们了解市场、学习技术的重要平台。对于这类报刊,她总是一期不落地送到养殖户家中。

驮进一个山外世界,带出一份山里期盼。如今,一条条深入大山腹地的硬底化公路让村民走出大山,新农村建设让百姓生活过得越发红火。漫漫乡邮路,浓浓鸿雁情,褶刘洁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在这条乡邮路上再一次出发……■ 苏小琳 谭兴孚     



上一主题 : 第四届“珠洽会”媒体采访团走进阳江

下一主题 : 我市在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中获好成绩

用微信扫一扫